船舶工程
主办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国际刊号:1000-6982
国内刊号:31-1281/U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78975 人次
 
    本刊论文
土家族民歌《龙船调》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衍变

  摘要:《龙船调》是土家族优秀民歌的代表,也是土家民族文化精华在音乐上的集中展现。本文根据实地采风和主要的相关史料,对《龙船调》这首民歌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衍变作一些深入的探究。

  论文关键词:龙船调,竹枝词,五句子,种瓜调

    悠久的历史产生了众多的民歌,众多的民歌中又出现了《龙船调》这支民歌奇葩。究其渊源是由于土家族地区的音乐活动历史悠久,根据湘鄂渝黔四省交界地区的考古发现,发掘的战国至东汉时期古代巴人的军乐器虎钮錞于,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正是土家族地区音乐发展中的一个历史见证。土家族地区的民间音乐同样源远流长,土家族的祖先巴人在音乐上的天赋和创造力是令人惊讶的。西汉刘向编辑《楚辞》,收录《宋玉对楚王问》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和者,不过数人而已。”其中记述巴人之歌在楚国郢都竟然有数千人能够和而歌之!《华阳国志。巴志》云:“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歌舞以凌,殷人前途倒戈”。这里可以看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土家族的祖先巴人的歌声就曾在当时音乐高度发达的楚国都城流行,并且已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歌舞还在武王伐纣战争中使用过,无疑巴人的歌声鼓舞了士气,震慑了敌人,这场正义的战争最终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唐宋时期,巴人其中的一支逐步由蛮夷向土家族过渡。这一时期,巴人的歌曲大致还有两类在流传:一类是竹枝歌(竹枝曲);一类是五句子。可能因为竹枝歌特别优雅,适合诗人吟咏的缘故,它后来竟被刘禹锡,顾况,白居易等中国大名鼎鼎的文人看重,由他们发端,蔚然成风,在诗坛上形成了一种广为流传的诗歌——竹枝词。

    竹枝词这种诗歌形式在早年属巴国境内的土家族聚居区利川也无人不知。据1981年民歌普查,利川全境共收集到各种民歌1420余首。仔细分析这些民歌,我们发现其中有两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群类,其一是《龙船调》群类;其二是《五句子·穿歌尾子》群类。民歌文化在人民群众中默默地传承和发展,认真研读文献,把今存利川民歌中之《龙船调》群类和《五句子·穿歌尾子》群类与唐代之《竹枝歌》、《五句子》进行比较,它们不仅仅是一脉相承,而且几乎难辨同异!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龙船调》群类和唐代《竹枝词》的关系。第一,它们产生和流行的地区相同。唐代白居易作《竹枝词》四首在忠州(今重庆忠县),刘禹锡作《竹枝词》九首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县)。今利川地方三面与重庆之黔江、彭水、石柱、万州、云阳、奉节相连。春秋时期属巴地。汉、唐时期,不仅与朐忍、忠州、夔州等地相连,而且很大一部分本身就属于朐忍、忠州、夔州。第二,歌唱者的族属和形式相同。顾况说“巴人夜唱《竹枝》后”,白居易说“蛮儿巴女齐声唱”,刘禹锡说“余来建平(实为夔州)”,“里中儿联袂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以曲多者为贤”,其歌唱者的族属显然是土家族的先民巴人。其形式是夜唱、齐唱、联袂。伴奏乐器是吹短笛和击鼓。其时令是赴节。这与利川今存之《龙船调》群类多在年节时齐唱、夜唱,敲锣打鼓,相互竞赛而其歌唱者又多为土家族儿

    女的情况几乎完全一样;第三,歌曲的调式和风格相同或相近。刘禹锡说:“《竹枝歌》聆其

    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利川今存之《龙船调》群类,无半音,全为五声音阶。曲调悠扬宛转,“引商刻羽,杂以流徵”。这与古书上所载《竹枝歌》的旋律,调式和风格极为相符;第四,歌词结构和和声衬词在歌词中的位置相同。胡震亨《唐音癸签》指出:《竹枝歌》有和声,每句七字,破四字和以“竹枝”,破三字和以“女儿”。今存利川《龙船调》灯歌群类,如“太阳出来(花花花儿扇)四山黄(红花对牡丹),打把扇子(一把红扇子)送情郎(绣球花儿圆)”;“双手扒着(嗯嗯)妹娃肩(姐哟喂),有句话儿(耶啊耶)不好言(哪啊喂)”等等。除和声衬词不是“竹枝”、“女儿”字样,而有所发展变化外,其结构位置也完全相同。第五,《旧唐书、刘禹锡传》载:禹锡“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据调查,利川今存《龙船调》群类至今仍在端公“花园戏”中保存,其传唱载体也与古代相同。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五句子、穿歌尾子》群类和古代五句子的关系。《五句子·穿歌尾子》群类大量存留于薅草锣鼓和山歌之中。五句子的歌词为五句,如“清早起来把门开,一股凉风吹进来。头上青丝风吹散,脚下罗裙风吹开。凉风调戏小乖乖!”前四句尾尾叙述,第五句异峰突起,画龙点晴,十分生动。四六句穿歌尾子是五句子的变化和发展。其歌词为两组,一组六句,一组四句。“六句”又名“梗子”,“四句”又名“叶子”,六句梗子实际上由五句变化而来。如梗子“太阳当午又当中,打把剪子学裁缝。学起裁缝那些好?三茶三饭有人供。有人请,有人供,十八女儿陪裁缝”。叶子“太阳大得很,荫凉树脚等,短命死的冤家,说话无定准。”《五句子·穿歌尾子》又名喊歌,其唱法十分奇特,发音高吭激越,好像一株植物叶子长在梗子上,互相穿插、应和,依次不断递进翻高。它是古老的土家族民歌合声。“白帝城头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拨谷飞鸣奈若何?”这是唐代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五句子。从中可以看出,它七言五句,句句押韵,与今存之《五句子·穿歌尾子》大同小异。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龙船调》的形成是和《五句子·穿歌尾子》群类与古代巴人的《竹枝歌》、《五句子》土家民歌文化紧密相关。现存《龙船调》、《五句子·穿歌尾子》群类是对古代巴人巴歌《竹枝歌》和《五句子》的继承和发展。

    二。从各时期的演唱看《龙船调》的发展和衍变

    椐当地艺人介绍,这首民歌是解放前,一位名叫王竹清的退役军人,回到柏杨坝后随口哼出了几句歌词,后经谭代伟、周立品、肖九畴等人重新谱曲填词,由王七斤装花旦,周立品饰小生,吴庆业扮丑角及瞿廷生、王竹清等伴唱才将这璀璨明珠呈送世人面前。这就是柏杨坝《种瓜调》的原型。《龙船调》(即《种瓜调》)原是当地群众逢年过节,划彩莲船时常唱的一首民歌,所以,开始人们叫它灯调或灯歌。歌词首句就唱到“正月是新年”,营造出喜庆的节日气氛,在当时物质经济条件都十分落后的年代,这首民歌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又因为歌词内容主要是叙述的农民种瓜,所以,人们又叫它种瓜调或瓜子仁调。在歌唱间还常常有打击乐器伴奏。后来这首民歌一直在土家族聚居的利川柏杨坝等地广为流传。其歌词共有十段:

    (正歌)正月是新年(咿哟喂),瓜子才进园(哟喂)。二月起春风(咿哟喂),瓜子才定根(哟喂)。三月是清明(咿哟喂),瓜苗成了林(哟喂)。四月是立夏(咿哟喂),瓜儿上了架(哟喂)。五月是端阳(咿哟喂),瓜儿把新尝(哟喂)。六月三伏热(咿哟喂),瓜儿正吃得(哟喂)。七月秋风凉(咿哟喂),瓜儿皮色黄(哟喂)。八月中秋节(咿哟喂),要把瓜儿摘(哟喂)。九月是重阳(咿哟喂),瓜子已下场(哟喂)。十月瓜完了(咿哟喂),瓜种要留到(哟喂)。

    (副歌)今哪银儿梭,明哪银儿梭,阳雀叫啊抱着恩哪哥,那个抱着恩哪哥。妹娃要过河啊

    那个来推我嘛?我就来推你嘛!艄公你把舵扳罗,妹娃儿你坐稳船哪,喂呀左 喂呀左,我将妹娃儿推过河哟嗬喂。  划彩莲船除锣鼓班子外主要是由四人扮演:一个扮成书生,手拿折扇站在船头;一个扮成么妹儿,扶船站在船心;一个扮成丫环,手舞花巾站在船外陪伴么妹;一个扮成驼背艄公,手摇桡片紧跟船尾。歌词一月一句,一句为一段,每句中间都有和声衬词“咿哟喂”,结尾都有和声衬词“哟喂”,后面都要唱副歌。一般为书生领唱十月种瓜正歌,众人合唱衬词,每唱一句的前后都有锣鼓伴奏。独唱,对唱,合唱和对白有规律地反复。随着歌词内容和锣鼓伴奏,演唱者作出相应的动作,或传情,或舞蹈,或插科打诨,十分生动活泼。

    这首民歌与其它很多民歌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曲调优美固定,歌词千变万化。歌词既有传统唱段,又可随口便答,即兴创作。《种瓜调》歌词是以歌唱种瓜这一农事活动为主的。1953年春节利川县文化馆组织了全县民间文艺汇演,柏杨代表队用《种瓜调》表演采莲船受到好评,1954年利川县文化馆干部周叙卿和黄业威收集整理了《种瓜调》并改编成《龙船调》。在收集整理过程中,主要作了以下几点改动:一是规范固定了优美的曲调和唱法,删去了群众演唱中的随意增减和演绎;二是去掉了彩莲船这一实物道具,把在街道、场坝表演的民间歌舞搬上了舞台,变成了男女二人对唱的歌曲;三是把十段歌词浓缩成二段,改后歌词为:

    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哟喂,妹娃儿我去拜年哪嗬喂。今哪银儿梭,明哪银儿梭,阳雀叫啊抱着恩哪哥,那个抱着恩哪哥。(女):妹娃儿要过河,是那个来推我嘛?(男):我就来推你嘛!艄公你把舵扳哪,妹娃儿我上了船,啊喂呀左啊喂呀左,将妹娃儿推过河哟嗬喂。 二月里是春分哪咿哟喂,妹娃儿我去探亲哪嗬喂。今哪银儿梭,明哪银儿梭,阳雀叫啊抱着恩哪哥,那个抱着恩哪哥。(女):妹娃儿要过河,是那个来推我嘛?(男):还是我来推你嘛!艄公你把舵扳哪妹娃儿我上了船,啊喂呀左啊喂呀左,将妹娃儿推过河哟嗬喂。

    经过这样的改编,就使歌词更简洁精炼,贴切通俗,鲜明生动。从内容上把一首单纯歌唱种瓜的灯歌改成了一首表达土家人个性、习俗、追求的情歌。特别是“妹娃儿要过河”和“那个来推你嘛?”、“我就来推你嘛!”相互应和,集中而风情万种地表现了土家么妹儿的娇羞和妩媚,以及艄公的幽默与野性,从而完成了从形式到内容的重大飞跃,为《龙船调》走向世界插上了金色的翅膀。

    土家族民歌《龙船调》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收集整理成功,到现在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1956年收入《湖北民歌专集》,1957年3月,散发着土家泥土芳香的《龙船调》首次被唱响在首都北京的舞台上。随后,歌唱家王玉珍首次将《龙船调》唱到了日本,在国内外引起轰动。1983年,《龙船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二十五首优秀民歌之一。当代歌唱家宋祖英先后于2004年在著名的维也纳金色大厅,2006年10月在著名的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精彩的演唱了这首歌,真正使《龙船调》这首土家族民歌走出了土家,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龙船调》是土家族优秀民歌的代表,它的无限魅力是土家民族文化精华在音乐上的集中展现。

  参考文献:(1)潘顺福《论龙船调的民族属性》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45~47

  (2) 杨昌鑫《竹枝词与土家族民歌》长沙 湖南民族出版社1983.

  (3) 向远江《论土家族传统情歌的审美情趣与意境创造》鄂西民族2000年第4期

  (4) 刘刈。陈伦旺《土家族传统艺术探微》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9~11

  (5) 田世高《土家族音乐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6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船舶工程》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船舶工程》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